首页 文案列表 纪录片解说词 历史纪录片 纪录片《山河岁月》解说词脚本——第二十二集:红星照耀中国

纪录片《山河岁月》解说词脚本——第二十二集:红星照耀中国

文案配音员:佩青
历史纪录片 1128 分享
【字幕】北京,人民大会堂,1964年10月
1964年10月,首都观众的激情被一台大型歌舞表演点燃,人民大会堂内上万人的礼堂座无虚席,一次又一次热烈的掌声不断将演出推向高潮。
【字幕】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毛泽东(1893-1976);埃德加·斯诺(1905-1972)
这部气势恢宏的大型歌舞剧颂扬了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谋求解放的伟大进程,参与演出者达三千多人。在其中一场演出的贵宾席中坐着一位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记者,当舞台背景出现头戴八角帽的毛泽东巨幅照片时,他激动地站了起来。尽管这张经典照片已经为全世界所熟知,但对这位美国记者来说,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字幕】陕西,保安(志丹县);斯诺拍摄电影片段
28年前,也是在这样一个秋高气爽的时节,陕北保安县的一孔窑洞前,43岁的毛泽东面对镜头似乎有些不太自在。秘密到达陕北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决定为毛泽东拍摄一张照片,他觉得毛泽东的头发有些凌乱,便将自己的红军八角帽戴到了毛泽东头上,拍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一个月后,毛泽东的这张照片刊登在《密勒氏评论报》上,并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字幕】埃德加·斯诺(1905-1972)
1928年夏天,远东第一大国际都市——上海,黄浦江边,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登上码头,23岁的美国密苏里青年埃德加·斯诺随着人群踏上了他心目中的神秘国度。此时的中国,蒋介石大权独揽,国共两党关系彻底破裂,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数十万人被屠杀。斯诺本来只是计划在大洋彼岸做一次六个星期的冒险之旅,没有想到在这篇土地上他却经历了十二年的记者生涯。
斯诺到达中国后的几年内,美国经济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大萧条,全球局势动荡不安。在欧洲,希特勒成为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法西斯独裁统治在德国建立起来,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在亚洲,日本侵入中国东北,意图全面侵华。世界开始密切关注东亚局势,斯诺以《密勒氏评论报》记者的身份开始向世界报道中国。绥远大旱,他赶去报道受灾的状况。九一八事变爆发,他奔赴东北实地采访。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他又出现在硝烟弥漫的淞沪战场。
【字幕】埃德加·斯诺;埃德加·斯诺(1905-1972)
这张模糊的照片上,右上角这个身影就是斯诺,他冒着枪林弹雨在战场上采写新闻,斯诺的美国同行称他是“最勇敢的记者”。
七年多的时间,斯诺采访了国民政府大量军政要员。但是,对于共产党和红色中国却一直无法进行采访和报道。《中央日报》发布消息“朱德已阵亡”“各路军正在追剿朱德部队”,有新闻说“赤匪已经全部被歼灭”。几天之后,报纸上却出现了自相矛盾的说法:“中央军正全力阻止赤匪渡过湘江。”
“为了要探明事情的真相,难道不值得拿一个外国人的脑袋去冒一下险吗?”想尽一切办法进入红色中国一探究竟,成为斯诺梦寐以求的事情。
【字幕】上海,孙中山故居;宋庆龄(1893-1981);埃德加·斯诺(1905-1972)
1936年春的上海,宋庆龄的住所,温暖的阳光洒满了整个院子。宋庆龄在客厅里会见了从北平赶来的斯诺,她曾经多次接受斯诺的采访。斯诺和海伦结婚时,宋庆龄还送给这对外国的记者伉俪一个咖啡滤壶作为结婚礼物。这一次,斯诺向她提出希望能帮助自己前往陕北采访红色中国。
【同期声】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章百家,副主任:“斯诺到陕北的访问,那个时候是中共中央提出来希望能有一个西方记者能够到陕北来采访,这样可以把中共的对外主张、国内政策等等向外界来宣传,那么就通过宋庆龄。宋庆龄就认为斯诺是比较合适的。”
回到北平不久,正在燕京大学讲课的斯诺收到了一封空白介绍信。这封信用隐形墨水写成,收信人是国民党悬赏二十五万大洋缉拿的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送信人告诉他,已经安排好了前往陕北采访的一切行程。这是宋庆龄送给他们夫妻最为珍贵的礼物。斯诺写信给他的出版商:“我明天将去红色中国会见毛泽东。我将旅行、拍照,写我喜欢写的东西。假如我达到目的,这将是世界大事。”
六月初的北平,盔甲厂胡同的寓所里,斯诺和妻子海伦一起为陕北之行做着准备。红色中国是那么神秘,一切都是未知。
【同期声】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章百家,副主任:“斯诺来以前,他是做了很充分的准备,他有一个很长的采访提纲,而这个采访提纲是事先就交到了中共的手里。”
【字幕】电影《红星照耀中国片段》
6月初的一个午夜,斯诺踏上了一辆破旧不堪的火车,车厢里挤满了乘客。尽管提前注射的流行病疫苗让他很不舒服,但是一想起马上就要到达红色中国,就要见到毛泽东,兴奋压倒了一切。
【字幕】陕北,安塞县,白家坪;1936年,斯诺拍摄电影片段;周恩来(1898-1976)
陕北,安塞县白家坪,斯诺与前来迎接他的周恩来、叶剑英和李克农一一握手。经历从赣南到陕北两万五千里路的长征,周恩来留着大胡子用英语跟斯诺进行了交流。斯诺到达陕北后,第一次使用他的摄影机留下了这份珍贵的影像。周恩来告诉斯诺将为他提供一切帮助,他可以自由采访,不管看到什么都可以报道。斯诺后来写道:“周恩来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态度温和地说出来的话,同国民党宣传九年来污蔑共产党人是什么‘无知土匪’‘强盗’和其他爱用的骂人的话,形成了奇特的对照。”
在保安,斯诺终于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与斯诺连续数晚彻夜长谈,向斯诺讲述了他的人生经历和红军长征的过程。这是毛泽东仅有的一次对他人系统介绍自己的经历。“不可否认,你觉得他的身上有一种天命的力量,这并不是什么昙花一现的东西,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根本活力。”斯诺认为,毛泽东是代表着人民的利益,是人民在推动着他的革命事业:“在这个极其富有历史性的意义上,毛泽东也许可以成为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
【字幕】黄华影像资料
在采访过程中,斯诺在燕京大学新闻学院的学生黄华成为他的向导和翻译。
【同期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黄华,原副总理(2005年采访):“很尊重对方,但是问题问得很深刻。不是你讲了他听,他要问,问你周围的情况,你家庭的情况,你那个时候文化水平怎么样,你参加了哪些工作,什么样的斗争等等。通过这些采访,其实我看到了他这种深入、细致、不做表面这种大而化之,不是。”
【字幕】斯诺拍摄照片;彭德怀(1898-1974);徐特立(1877-1968)
在采访的间隙,他常常和博古、李德、伍修权等人打网球。在韦州,他看到了生产梨、苹果与葡萄的美丽果园,并品尝了当地的西瓜。在抗日红军大学,他见到了29岁的校长林彪和二百多位学员一起探讨英美对华的政策。在甘肃和宁夏的红军前线采访了彭德怀、杨尚昆、徐海东等人,并见到了来自全国各地、操着各种方言的真正全国性军队,彭德怀向他详细介绍了中国红军的游击战术。斯诺了解到红军的作战能力、红军指战员向来都是同时并肩作战,红军军官习惯说“弟兄们跟我来”,而不是说“弟兄们向前冲”。他采访了五十岁入党、此时已年近六十的徐特立。还有那些少年革命者,因为这位美国记者没有称呼他们“同志”而受到抱怨。“我所见到的、我所听到的都在告诉我,这是一支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队伍。他们的存在是世界的一个奇迹,他们的精神是世界文明的一份财富。”
【字幕】斯诺拍摄电影片段;毛泽东(1893-1976)
采访即将结束时,在毛泽东的窑洞前,斯诺拍下了那张令世界轰动的毛泽东戎装照。
“我最后一次走过保安的大街,越是走近城门,越是感到恋恋不舍。人们从办公室伸出脑袋来向我道别,只有毛泽东没有出现,他仍在睡觉。”
“别忘了我的照片”,陆定一提醒我。
“我们等着你的航空队”,杨尚昆笑道。
“给我送个老婆来”,李克农要求。
“把四两可可送回来”,博古责怪道。
带着十多本采访笔记、三十卷胶卷,一大包共产党杂志、报纸和文件,斯诺回到了北京。他的报道成为世界各大媒体争夺的焦点。美国《生活》杂志用一千美金抢先发表了斯诺拍摄的这些照片。从此,红色中国的真相逐渐被西方熟知。
【字幕】埃德加·斯诺(1905-1972),海伦·斯诺(1907-1997)
【同期声】北京大学斯诺研究中心,孙华,主任:“回到燕京大学的时候,他跟海伦·斯诺一起在讨论他的采访,其中有很长的一段都是关于毛泽东自己的一个自述,斯诺觉得可能重复性的太多,他要把它删掉,海伦就坚决地制止了。所以,《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保留了大量第一手的资料。”
“中国共产党以及领导的革命事业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1937年7月,在北京郊外隆隆的炮声中,斯诺完成了书稿。起初,他把这本书叫做《中国的红星》,在出版时定名为《红星照耀中国》。一经问世,便风靡世界,短短一个月内就重印三次,发行量达到十万余册。随后,这本书被翻译成二十几种语言,斯诺的名字和红色中国的形象被全世界熟知。
【字幕】海伦·斯诺(1907-1997)
1937年5月,斯诺夫妇决定再次去陕北做进一步采访。这一次前往红色中国的是海伦·斯诺。
【字幕】海伦拍摄照片
【同期声】北京大学斯诺研究中心,孙华,主任:“海伦·斯诺在和斯诺交流他的采访过程发生了两个变化。第一个变化就是西安事变,第二个变化就是朱德到达了陕北。为了让《红星照耀中国》它的内容更加完整,所以她自己在1937年的时候又到了陕北去采访了朱德,还给斯诺拿回了十三本笔记和四套资料,包括照片,包括其它的影像资料,充实到了《红星照耀中国》里边。”
海伦·斯诺在苏区采访了朱德等65位红军干部,尤其是对红色共和国的妇女群像和她们的生活状态做了详细的描述。“当红星像一颗彗星在中国西北大地的上空掠过时,当地妇女所受的震动最大。她们从沉睡中觉醒,更重要的是,一个崭新的世界展现在她们面前。”
1938年2月,《红星照耀中国》的中文版翻译完成,为了通过审查,将书名改为《西行漫记》。一经发行,便销售一空。尽管此后这本书被国民党禁止发行,但仅上海一地就印了5万册。
【字幕】约翰·谢伟思,杨尚昆,黄华;胡耀邦,《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插图
曾担任《纽约时报》副总编辑的索尔兹伯里那一年30岁,他记住了斯诺对长征的评价:“总有一天会有人写出这一惊心动魄的远征的全部史诗!”经过十余年的准备,索尔兹伯里又专程到中国做实地考察,最终写成名著《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字幕】《白求恩大夫》,吴印咸摄
1938年3月31日,48岁的胸外科专家白求恩率领医疗队到达延安,并在抗战前线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要问我为什么去中国,请读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
【字幕】华君武(1915-2010)
漫画家华君武那一年23岁,正在上海的一家银行里做小职员。1938年,他瞒着母亲在炎热的夏天只身投奔延安。“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实在太大了,延安的一切令我神往!”和他一样,中国的热血青年受到《西行漫记》的感召投身到革命和抗日的洪流之中,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有两万青年奔赴延安。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2月24日下午,美国白宫的例行记者招待会后,斯诺受邀来到总统的椭圆形办公室。罗斯福告诉斯诺,他是通过《红星照耀中国》知道斯诺的,他希望斯诺能告诉他中国更多的情况。日本投降之前,他又两次秘密约见斯诺,以更好地制定对华政策。
【字幕】1970年斯诺来华影像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诺携全家移民瑞士。他一直关注着中国,想回中国看看。他经常想起离开中国时宋庆龄对他说的话:“你回来吧,你属于中国。”
1970年国庆节,斯诺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他站在毛泽东的身边,毛泽东伸出手拉着斯诺的手,斯诺也紧紧地握着毛泽东的手。这是一次精心的安排,是中方向美方传达的友好信号。
冬天的中南海,斯诺再次采访了毛泽东。毛泽东告诉斯诺:“尼克松如果想到北京来,作为一个旅行者来也行,作为总统来也行;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接收到友好信号的尼克松总统开始为他的中国之行做准备,摆在案头的一本参考书便是《红星照耀中国》。
【字幕】埃德加·斯诺(1905-1972)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抵达北京,一下飞机,他紧紧握住周恩来的手。一周之后,两国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宣布中美关系正常化。而斯诺看不到这一幕了,就在尼克松出发的几天前,他病逝于瑞士的家中。斯诺去世前,中国派出了一支医疗队为斯诺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和治疗,那张毛泽东的戎装照就挂在斯诺的家中,这张照片成为斯诺记者生涯中的经典时刻。
【字幕】北京大学,未名湖
遵照斯诺的遗愿,他的一半骨灰埋在了未名湖畔,墓碑上是由叶剑英书写的碑文“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之墓”。

免责声明:以上整理自互联网,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我们重在分享,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在24小时内删除)

为您的创意找到最好的声音

平台累计配音,超40,050,000 分钟

  • 品质保证
    15年专注网络配音行业 500+国内外专业配音员
  • 多种配音
    中文多场景配音 提供小语种配音
  • 公司化运作
    提供正规发票 签订服务合同
  • 双重备案
    工信部公安双重备案 取得文化经营许可证
  • 7*14全天候服务
    公司实现轮流值班 9:00-21:00都有客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