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案列表 专题片解说词 文化专题片 专题片《海昏侯》解说词脚本——第三集

专题片《海昏侯》解说词脚本——第三集

文案配音员:语慷
文化专题片 1986 分享



西汉,中国古代最强盛的王朝之一。强盛的王朝自然不缺强悍的皇帝,在这金碧辉煌的帝王谱中,只当了27天皇帝的刘贺只好被忽略不计了。直到海昏侯墓被发现,才把那段短暂而跌宕的历史从两千多年的尘封中翻腾出来。

刘贺一生,喜与忧,黑与白,相生相伴,如影随形。自从刘贺在一场速战速决的宫斗中完败于大将军霍光,他的政治生命就结束了。尽管后来接替他的汉宣帝给了他一个海昏侯的爵位,但刘贺却只在封地活了四年,不足34岁就一命归西了。是暴病而亡,还是发生了意外,史书并无记载。或许,答案就在这座古墓中。

【字幕】2016年1月6日

【同期声】“还能起点儿吗?”“还行,还行。”“一个手推着这个。”“对!”“这样。”“可以了吧?”“够了,可以了。”

内棺开启后,尽管各种珍贵遗存层层叠叠,却迟迟没有看到刘贺的尸骸。倒也不奇怪,由于内棺早已破裂变形,常年泡在酸性地下水中,再坚硬的骨头也难免化为乌有。经过仔细寻找,除了几块蜂窝状的腿骨和几颗牙齿外,再没有更多的发现。于是,刘贺之死更加影影绰绰、神秘兮兮。

这一天,负责实验室考古的李存信突然发现不少颗粒状物体。仔细观察,似乎是某种香瓜子。人们根据遗体可能的摆放位置判断,这些瓜子除了存在于胃部以外,食道、臀部也都有零散分布,它们居然比人骨还要耐腐,似乎是故意留给后人的考古线索。

对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工作人员来说,这些香瓜子的确似曾相识。就在离海昏侯墓只有几十公里的靖安县,几年前曾经发现一座东周大墓,墓坑中居然有47具棺木。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一坑多棺木之最。更奇异的是,死者都是20岁左右的妙龄女子,她们胃中也发现了香瓜子。据研判,她们是吃了有毒的香瓜而同时死亡的。显然,有人出于某种目的故意在香瓜中下了毒。那么刘贺呢?如果香瓜是罪魁祸首,是一般的食物中毒还是被人谋害?刘贺体内的香瓜子为何分布在消化系统的不同部位?

【同期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张侃:“我们人吃东西到胃里面去以后,这个胃呢收缩,它就进去一些,再收缩,再进去一些。等到从胃里面全部到十二指肠里面,大概都是四到六个小时,我们叫‘胃排空时间’。刘贺(体内)整个香瓜子的分布给我们提供了很重要的线索,他肯定是突然死掉的。”

突然死亡,是刘贺命运的大结局。讽刺的是,“突然”,似乎成为他人生重要转折点的共性:19岁时,原本安居一方做昌邑王的他突然荣登帝位,受玺27日后有骤然被废,遣回昌邑;11年后,再突然被封为海昏侯;33岁时,又是突然死亡。前几次“突然”都来自外界的谋划,刘贺身不由己。那么导致他彻底终结的“突然”是纯属巧合,还是另有玄机?

靖安大墓中的花季少女,海昏侯墓中的青年刘贺,虽然相差几百年,但他们同处长江以南的豫章郡,是否也同样死于某种甜蜜的毒药呢?果然如此的话,谁是凶手?

当年剥夺刘贺皇位、杀光刘贺臣属的人是大将军霍光,面对刘贺可能的复仇,霍光要斩草除根并不奇怪。但霍光比刘贺早死九年,曾经的恩怨情仇或许早已了断。那么,一个被废黜的前皇帝偏居一隅,会妨碍谁?又对谁构成威胁?

在古代,皇帝不仅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常常也是阴谋、宫斗甚至杀戮的对象。有学者统计,中国历代皇帝被杀率高达30%,有半数以上的皇帝活不过40岁,这简直是一项高危职业。即使下野的皇帝,也难能颐养天年。

刘贺被废后,又一位势单力薄的年轻人刘询被霍光扶上帝位。不同的是,刘询虽然比刘贺小一岁,却更加老练。刘贺登基前是养尊处优的昌邑王,上无长辈约束,下不听臣属规劝,颐指气使,简单幼稚。而刘询的祖父刘据虽然是汉武帝的嫡长子,却被人诬陷蒙冤而死,他的亲属子女也都株连被杀,唯独襁褓中的刘询幸免于难。因此,孤儿刘询从小徘徊于市井,既体验过人间冷暖,也看到过官场厚黑。

【同期声】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辛德勇:“汉宣帝小的时候就是不断处于危险之中,后来在民间长大的。所以,他对世事人情有个非常清晰的了解,非常了解社会上的人情世故各个方面,这一点和刘贺形成鲜明对比。他的第二个重要特点就是说(刘询)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儒家的教育,他读了很多书,文化程度相当高了,所以这样就能在复杂的政治局面中能够更加冷静、更加有深度地看待这个世事,处理好相关的问题。”

刘询称帝,马上对霍光家族大家犒赏。霍光还政给他,他不但拒绝,反而事无巨细都向霍光请示报告。表面上看这是对霍光的信任与肯定,但一个细节耐人寻味:在霍光陪刘询前往告庙仪式的路上,刘询在车上坐立不安,如同后背扎了刺。

【同期声】国家文物局海昏侯墓专家组组长,信立祥:“咱们平常有个成语叫‘芒刺在背’,就是说汉宣帝和霍光在一起的时候如芒刺在背,非常不舒服。但是一直到霍光死,霍光说什么,他就听什么,他每次见到霍光都胆战心惊。”

刘询怕的,无非是霍光手中功高盖主的权力,稍不小心,随时会变成刘贺第二。换言之,刘询、刘贺同样要收回皇权,但刘贺小不忍而乱大谋,刘询却处处隐忍、低眉顺目,甚至违心接受霍光的女儿为皇后。直到霍光终于去世,宣帝(刘询)先是按照皇帝规格厚葬霍光,刘贺墓中没有的金缕玉衣、黄肠题凑等,霍光墓中却一应俱全。紧接着就开始清算霍氏。两年后,苦心经营多年、权倾一朝的霍氏家族就因谋反之罪被满门抄斩了。此时,汉宣帝刚刚25岁。正在山东的刘贺只能自叹弗如、望尘莫及了。尽管如此,刘贺毕竟当过皇帝,毕竟也不到30岁,何况刘贺居住的昌邑故地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对宣帝来说,在他踌躇满志的执政路上,任何可能的威胁都不能变成真正的障碍。那么,刘贺的命运是否和宣帝有关呢?

史书记载,宣帝确实对刘贺存有戒心,但处理手段要微妙得多。此时,刘贺所在的昌邑故国已经变成了山阳郡,霍光刚刚去世,宣帝就派来一位太守张敞,并发给他一封密信:“谨备盗贼,察往来过客,毋下所赐书”。

【同期声】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辛德勇:“这封玺书的内容很简单,前边讲的‘谨备盗贼’,这个好像没有什么可生疑(的东西)存在,防备有一些盗贼在这里为非作歹。但是下边那句话很耐人寻味,他说防(察)往来过客,往来的过客为什么要防备?后边说的‘毋下所赐书’就是不要让他把这个信的内容透露出来。那么就向我们透露出这封信是具有深意的,那么我们分析相关情况就可以得出,就是汉宣帝是让张敞向他汇报他所监视的刘贺在昌邑国故宫里的生活状态,还有接触哪些人。”

【同期声】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王子今:“这个密令,你要调查去,然后说,我这个命令你不要向别的地方扩散。汉宣帝这个人物的深沉、谨慎、有心计,通过这个事情也表现出来了。”

于是,善解上意的张敞派人混进贺府,时刻监视刘贺,甚至亲自登门探访,并把自己的观察分析向汉宣帝详细禀报:故昌邑王二十六七岁,脸色很黑,小眼睛,身材高大,行走不便;刘贺府第的大门总是关着,很少有外人进出;府第有一个小门,只有一个差役外出采买食物,此外不得出入。

【同期声】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辛德勇:“那么这就跟我们现在见到的现代监狱里给囚犯送饭一样的,通过小窗口把食物、把吃的给你送进来,所以是非常标准的遭到监禁的这样一种状况。好处,比一般囚徒好处就在于昌邑国的所有的财富全在他的故宫里边,在他的院里边放着,但是完全没有行动的自由,特别是跟外界、跟人交往。因为张敞的报告还告诉汉宣帝,他的外边是有人巡逻的。”

张敞还说,据臣下观察,刘贺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轻狂任性的人了,他的穿着、言语和举动白痴呆傻。

【同期声】国家文物局海昏侯墓专家组组长,信立祥:“显然张敞觉得呢,这样给刘贺加罪名肯定是他有点儿、觉得有点可怜刘贺,同情他。张敞是个极其聪明的人,他就直接到那儿去了,专门,不谈他有哪些政治上的荒唐行为,而只是说他脑子已经昏乱,身体也不行了,让汉宣帝对他放心。刘贺之所以没有死在昌邑王的故宫当中,而且最后封了海昏侯,是和张敞直接有关。”

宣帝心中的石头暂时放了下来,刘贺躲过一劫。刘贺之死,在史书上只有简单的两个字——“后薨”。那些可疑的香瓜子成为了难得的线索。

【同期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张侃:“如果有人下毒,(在)他香瓜里面放毒,他当场就死掉了,那(瓜子)最多就停在胃里面,不会往下面去,因为它不蠕动了,瓜子自己不会动的,靠肠的蠕动往下面推进。如果他吃了瓜以后过了12小时,或者过了一天,那就拉掉了。”

巧合的是,位于湖南长沙的马王堆汉墓中,辛追夫人的遗体内也发现了一百多粒香瓜子,与刘贺体内的香瓜子十分相像。看来,小小香瓜曾经在长江流域广受欢迎,但甜蜜之中也时常置人于死地。不同的是,辛追夫人千年不腐的尸体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更直接的依据。医学专家经过解剖推断,辛追夫人可能是吃了生冷香瓜后引发胆绞痛,由此诱发冠状动脉痉挛而猝然死亡。但辛追毕竟年老体衰,年纪轻轻的刘贺也会如此弱不禁风吗?

按照张敞的禀报,假如他没有故意夸大病情,刘贺就已经病入膏肓了。

【同期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张侃:“第一,刘贺呢肯定有肝的问题,他这种所谓面上的发黑发暗,因为那个时候卫生常识也很差,他们饮酒无度。第二,他一定有脑血管的部分的堵塞,古人不太懂,但是说了他有一条腿走路不稳当,这就是典型的一种脑血管堵塞所造成的,这种相当于,不能说完全瘫痪,有点半瘫痪的这种状态。”

正是这种状态让汉宣帝对他网开一面,刘贺当了11年庶民后,汉宣帝封他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

【同期声】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王子今:“到了元康四年的时候,就是汉宣帝执政之后,他采取了一个很温和的办法,采取了一个很得人心的办法。从汉景帝、汉武帝时代,很多的王侯,他们犯了罪以后地位被消除了,他们的子孙都成了平民了,汉宣帝宣布把他们一一都找到,恢复他们的贵族身份。给刘贺的这个待遇,封他为海昏侯,和整个当时他的这个政策是吻合的。当然他首先认为这个人不成气候,不至于有危害。他放心了以后,他采取的是一视同仁的、相类似的政策,就是都给他们一个出路,都给他们一个比较好的生活待遇。”

问题是,汉宣帝为何没有把昌邑王的封地还给刘贺,哪怕降格为昌邑侯也好,反而把刘贺赶到“地势下湿,山林毒气”的豫章郡?有学者推算,西汉末年,全郡每平方公里仅有2.12人,一片蛮荒。

【同期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杨哲峰:“为什么赶到南方呢?当时这儿还是开发各方面都相对落后(的)地方,但是又不影响他对亲情的表达,对不对?这又体现了帝王优良的品质,同时又在政治上杜绝了隐患,这是最好的事情,一举两得。”

多么精明的政治手腕!当刘贺对汉宣帝感恩戴德时,他已经被防患于千里之外了。宣帝对刘贺恩威并施,刘贺到底怎么死的?似乎只能在蛛丝马迹中大海捞针了。

DNA,人们想到刘贺的遗骨。由于仅存的几块蜂窝状遗骨过于碎小,更多的希望都寄托在这相对完整的刘贺牙齿上。2016年4月27日,体质人类学专家王明辉来到刘贺内棺现场。

【同期声】“虽然是锦衣玉食的。”“但是他这磨损的,你觉得?”“一个,磨损,另一个,他小时候可能有些肠胃病,或者痢疾之类的。营养不良,虽然吃得很好,但不吸收,或者肚子里有蛔虫,或者是有经常拉稀。”

虽然保存条件不够理想,但专家还是提取到一枚完整的牙齿样本。

【同期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明辉:“因为在南方这种环境下,红壤的pH值比较高,呈酸性,它跟骨骼中的碳酸钙产生反应,一般人类骨骼很难保存下来,都腐朽得很严重,基本呈粉末状了,提取都非常困难。当然我们希望能够得到一个好的结果,然后能够继续深入做下去,但是现在就目前保存状况来说,不敢保证。”

2016年9月,对刘贺DNA的测试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展开。不久,坏消息传来:由于刘贺遗骨保存条件太差,DNA提取失败。于是,人们再一次把焦点汇聚在刘贺墓中那些庞杂的文物上。

在出土的大量金饼中,有四枚金饼分别存在墨书字迹。由于干裂破损,辨析解读大费周折,它们是“南藩海昏侯臣贺,元康三年,酎黄金一斤”。“元康”是汉宣帝年号,“元康三年”,这年刘贺刚刚被封为海昏侯。酎金,是汉代酎金制度的见证。每年皇帝举行宗庙祭典时,各地王侯必须按封地人口比例上缴礼金。但凡缺斤少两、粗制滥造,轻则削爵,重则灭国。就是说刘贺墓中的金饼原本是献给汉宣帝的,那么,它们为何留存在了刘贺墓中?

史书记载,汉宣帝封刘贺为海昏侯的同时,也宣布了他不必每年进京参加祭典。此时,他已经被贬山东十余年,表面上看,这是好意,以免身体欠佳的刘贺跋山涉水、旅途劳顿,但背后却另有深意。

【同期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杨哲峰:“(刘贺)没有资格去参加宗庙祭祀,那也就是取消了政治资格,就是剥夺政治权利,相当于这么一个,就是说虽然表面上给你一个侯的身份,还有给你4000户的封邑,但是政治权利、在朝廷里的政治权利没有了。”

【同期声】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王子今:“这个肯定是要让他远离政治中心,远离行政中心,让他(的影响)慢慢淡化。”

如此看来,还是不信任刘贺。刘贺本想靠酎金赢得宣帝的好感,靠参加祭典返回政治舞台,没想到宣帝不领情。被边缘化的刘贺是何心境,史书没有任何记载。考古发现为这段故事续上了新的内容。

在海昏侯墓出土的几千枚竹简木牍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刘贺夫妇分别给汉宣帝和皇太后的奏折。其中几片木牍断断续续写着“南藩海昏侯臣贺”“昧死再拜上书言”“再拜为秋请”“元康四年”等等。元康四年,正是刘贺就任海昏侯第二年,他又冒死向宣帝申请参加秋季进京朝拜的活动,即所谓“秋请”。

证据显示,刘贺心有不甘,不断上书求见,他对朝见帝王、重返长安仍然抱有期望。只可惜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最后只好把金灿灿、又翘首以盼的梦想全部带进了坟墓。因为他的冒死求见,其动机很可能引起怀疑,甚至真的招来杀身之祸。

在海昏侯主墓室西侧的淤泥中,曾经出土一块半米多高的漆木板,上面绘有文字和一组人物画像。这一发现很快引起轰动,原因正是这几个画中人。通过这一旁题记的解读,他们居然是孔子及其弟子,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与当今流传的孔子像差异明显。

【同期声】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徐长青:“孔子衣镜,它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上个部分,它描绘的是孔子的形象,孔子他整个形象比较清瘦。他长胡子,身着长袍,正前方就是他最得意的弟子——颜回的形象。”

为了妥善保护这件稀世之宝,防止漆木脱水开裂,文保人员把它们整体浸泡在净水中。不久,人们又发现一块与漆木同等大小的长方形铜板。原来铜板与漆木是一个整体——一件大型铜镜,铜板是镜面,绘有孔子像的漆木是背板。在背板的题记中,孔子对颜渊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受重用时就积极进取,被舍弃时就韬光养晦。把如此大道理描绘在镜子上,以此为鉴,就是提醒人们照照镜子,三省其身,如有教训,引以为戒。显然,刘贺把孔子的教诲当作座右铭。当初做皇帝时,没有抓住机会,反而得意忘形,招摇过市,如今,被弃之如敝履,若不谨言慎行,早晚还会大难临头。

【同期声】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徐长青:“从刘贺墓中出土的这些带有儒家色彩的文物来看,刘贺,他希望向世人传达一种他恪守君臣之道,同时带有自保色彩的一些因素。”

虽然刘贺处处谨小慎微,但他满腔热血郁结于心,很难做到滴水不漏。何况从他随葬墓中的竹简经文上看,他也并非胸无点墨、才疏学浅,甚至当初被废黜帝位时,他也能当场引用《孝经》来质问霍光。

【同期声】国家文物局海昏侯墓专家组组长,信立祥:“(刘贺)说,我听说天子有争臣七人,虽失德而不失天下,就直接引用《孝经》当中的词句来反驳霍光。说今天我被废,是因为你们这些做大臣的没有一个是忠臣,责任在你们。说明,那时他18岁,已经把这些儒家经典掌握得非常熟练。”

【同期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杨哲峰:“这句话说明他什么呢?他本人对《孝经》是很熟的,能出口成章,对不对?马上就用上了。”

怀才不遇、又不甘寂寞的刘贺天天想着克己复礼,内心何等纠结。这种纠结,甚至体现在他的印章上。

【同期声】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任,古方:“龟钮是诸侯王用的,那么刘贺第一方和第二方印是龟钮的,这个是对的,就应该是龟钮的。”

刘贺墓中发现的大刘记印和无字印都为龟钮,合乎规制。但刻有刘贺姓名的印纽却出人意料,张扬的翅膀、外凸的眼睛、内勾的尖喙,犹如一只猛禽。

【同期声】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任,古方:“这是个很奇特的(形象),这也是给人一个什么呢,就是说,一个联想的这么一个空间。这是个孤例。”

有学者认为,它是一只猫头鹰,古时称“枭”。

在山阳太守张敞向汉宣帝的禀报中,有一段他与刘贺对话。张敞问:“从昌邑到长安的路上,有没有看到枭?”刘贺答:“去的时候很少见到,回来的时候见到许多。”这段对话前后没有任何关联,非常突兀。皇帝日理万机,臣下在奏章中不可能东拉西扯、语焉不详,一定蕴含着某层深意。如今,枭为何又出现在刘贺的印章上?枭,被古人看作邪恶与不详之鸟。学者的推测是,刘贺时时刻刻都在提醒自己,既不要为邪恶所左右,也要小心被邪恶所害,尤其在启用自己的印章时,更要念念不忘。至少在表面上,刘贺又沉浸于钟鸣鼎食、觥筹交错的生活中,于是在海昏侯墓中出现了大量高规格的生活用品:结构巧妙的雁鱼灯、体型硕大的青铜火锅、制作精湛的青铜器等等,它们都有使用的痕迹。

在存放酒具的墓室中,除了大量青铜酒器外,还有一套大型整流器。假如它们是造酒器具,将把中国有实物证明的蒸馏酒技术大大提前。这件工艺细腻的提梁卣制造于西周,说明当时的刘贺还迷恋收藏。

事实上,通过对海昏侯封地紫金城的深入考古,学者们发现,尽管刘贺锦衣玉食、富甲一方,但他并没有行动自由,不得不“躲进小楼成一统”。

【同期声】国家文物局海昏侯墓专家组组长,信立祥:“大城里边修了一个小城,小城修得只有一个门,修得非常结实,显然对他是看管,对他监视。而且现在在木牍当中,就已经发现了就是郡守写给朝廷的奏折,告他如何荒唐不堪。显然他受到郡守严厉的监视。把它(奏折)发回来,皇帝等于警告他:你老老实实的!你看,郡政府都对你不满!就是警告这个刘贺。”

《汉书》记载,一次刘贺与当地官员孙万世闲聊,孙万世问:“你当初为什么不坚守在未央宫,杀掉霍光,反而任由霍光夺取你的玺绶呢?”刘贺回答:“的确如此,当时错失了机会。”孙万世又认为,刘贺不久就会升任豫章王。刘贺并不否认,但提醒孙万世不要到处宣扬。虽然刘贺吞吞吐吐、欲言又止,但寥寥几字,还是流露出他不甘于现状的马脚。

【同期声】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王子今:“霍光的势力已经被清除了,他可能会觉得汉宣帝对他还都是刘家人嘛,很多贵族身份都恢复了,他说我是不是也会得到优遇呢?会不会也会受到优待呢?会不会地位也会上升呢?他有一种幻想,也不是绝对不可能的,重新做一个王。因为他做皇帝以前就是昌邑王,这个皇帝做不了了,如果做个豫章王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但是这个话传递出去,到了汉宣帝的耳朵里,就引起了汉宣帝的愤怒。”

【同期声】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辛德勇:“如果说,按照刘贺这样讲,他就会坚持认为他是被霍光迫害的。那么这个信息听着汉宣帝当然不高兴,如果不断地扩散这种东西,对他的皇帝的位置上、控制国家、控制政权是非常不利的。”

向皇帝汇报的扬州刺史可不像当年同情刘贺的张敞。汉宣帝下令立即彻查,结果属实。于是宣帝下诏:削去海昏侯3000户食邑,以示惩戒。

【同期声】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王子今:“整个西汉,被削户的,就是一个侯管理多少户人,被削户的,有100户的、300户的,很多种记载,加在一起才6000户,就是被削夺的,他这一个人就被削了3000户。这是很严重的事情,这个是比较惨的,证明这个事情的发生在汉宣帝的眼睛里边看它是非常严重的事情,所以处罚是非常严厉。”

【同期声】国家文物局海昏侯墓专家组组长,信立祥:“像这样的事件,在汉代来讲,都算作,就是谋反大罪,都要兴起大狱。而在有关的资料当中,和刘贺的(史料)当中,只提到了,汉宣帝下令,他不封4000户吗?给他减掉3000户。而这个孙万世怎么处罚的?没有!一个字没有!所以我认为,这是郡守给他搞的一个政治陷害,一个政治陷阱。他没有政治经验,就跳进陷阱里边。”

也就是说,孙万世的问话很可能是故意设下的陷阱。这一次,刘贺彻底掉坑里了。遭此变故,刘贺一蹶不振,他泛舟江上,对着浩浩江水,愤慨而吼,宣泄压抑的心情。后来,豫章江宽阔的河口便被称为“慨口”。但宣帝真的放过他了吗?史书并无明确记载。第二年,刘贺便撒手人寰,这难免又让人想起刘贺体内的香瓜子。

在海昏侯墓数量庞杂的文物中,有一件貌不惊人的漆盘,其底部写着五个字——“医工五禁汤”。“医工”,医生的古称。“五禁汤”,应该是一种汤药的名称。《黄帝内经》有“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的说法,即为“五禁”。然而,如果酸甜苦辣咸皆不能沾,刘贺墓中那些让老饕们啧啧称奇的炊饮用具、觥觞卣壶,岂不失去了用武之地?有学者分析,漆盘上的“禁”字模糊不清,应该是“蘖”字。蘖,是树木被砍后长出的新枝。五蘖汤,其实就是民间所说的“五枝汤”,可以祛风散寒、扶正固本,正好与刘贺行走不便、面黑目小的病态相对症。

【字幕】铜臼;冬虫夏草

【同期声】国家文物局海昏侯墓专家组组长,信立祥:“出土的文物当中,有两个铜的臼,我怀疑是药臼,就是捣药用的。另外,在他的粮库当中发现了五味子等这个草药,可见他的身体一直是不好。还发现了一盒冬虫夏草,肯定是身体非常不好。”

结合刘贺墓中出土的《医书》和《五色食胜》等,不是吃药就是进补,刘贺或许真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了。再加上一个北方人天天泡在南方的阴湿气候中,难免水土不服。恰好刘贺爱吃的香瓜成熟于春夏,潮湿炎热交加,有害细菌种类多、繁殖快。

【同期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杨哲峰:“血源虫,它开始繁殖的季节,恰恰就是这个季节,就是春夏之际,然后到夏天这个季节是最容易生病的。更何况,他本身也有别的病。在南方,到了暑热的季节,容易出事情。”

【同期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张侃:“所以他极大的可能是因为吃香瓜出现了一个急性的胃肠炎。急性胃肠炎上来以后肯定就会导致脑血管的一些疾病的再次爆发,那可能六到八小时就突然去世了。”

刘贺那羸弱的身子板哪经得起如此翻江倒海?他再也不可能迈进令他耿耿于怀的长安城了,也无法回到他的昌邑故国。如今,他的葬身之地名为“南昌”,蹊跷的是,刘贺尸骨未寒,他的两个儿子也前后脚不离不弃地命丧黄泉,几乎无人可以世袭。于是有大臣上书:这是天意绝之!海昏国由此被废。

国已不存,刘贺囤积、继承和从宫中带出的所有高等级财物没人再有资格享用,于是全部被埋入刘贺墓中,由此造就了两千年后这座震惊中外的西汉大墓,它成为我国现今最完整的列侯墓园的标本。刘贺的一生,是非黑白,喋喋不休,即使今天也依然众说纷纭。

2017年年底,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海昏侯墓园二号墓、即刘贺夫人墓的考古发掘正式展开,有关刘贺的故事且听下回分解。

免责声明:以上整理自互联网,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我们重在分享,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在24小时内删除)

为您的创意找到最好的声音

平台累计配音,超40,050,000 分钟

  • 品质保证
    15年专注网络配音行业 500+国内外专业配音员
  • 多种配音
    中文多场景配音 提供小语种配音
  • 公司化运作
    提供正规发票 签订服务合同
  • 双重备案
    工信部公安双重备案 取得文化经营许可证
  • 7*14全天候服务
    公司实现轮流值班 9:00-21:00都有客服
更多